中醫典籍
《醫易一理》-正文
人身腦氣血脈根源臟像論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職二氣各有其精所謂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為五行之最先故萬物初生其先皆水如果核未實猶水也胎卵未成猶水也以及昆蟲草木無不皆然即凡人之有身系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其凝之在上者為腦其凝之在下者為心腦之精氣如樹之枝幹根生於腦纏繞周身五官百體無微不到心之血脈根生於心亦如樹之枝幹百體內外一氣...
《醫易一理》-敘與自序
敘 伏羲畫卦而不言醫醫即在卦中也神農知醫而不衍卦卦即在醫中也羲農一心也故醫易一理也後世離而二之非也是以文王知其一也故於復彖言出入無疾周公知其一也故於損爻言損其疾孔子知其一也故於旡妄小象傳言旡妄之藥不可試迨至關閩濂洛諸大儒皆邃於易雖不言醫而保身養心之道靡不暗與醫合康節先生說易至千萬言且旁及草木飛走之性情亦得神農嘗藥遺意吾姻友邵葆丞剌史少...
《備急千金要方》唐朝版-序
《備急千金要方》序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萬物淳樸,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興,疴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憫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藥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制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
《「內經」運氣表》清朝版-五氣經天五行化六氣五運相生
《內經》運氣表 運氣之學,非圖不明。前人注《內經》者,每於義難曉處,間輔以圖,宋劉溫舒《素問入式運氣論奧》為圖二十有九。明張介賓分經為類,謂之《類經》,為圖四十有八,附以論說,致為詳贍。惟圖說愈夥,卒業愈難,且有不能圖而宜於表者。余故易圖為表,但期於民病之因乎氣交,及氣交之所以為治,便於檢查而止。故不取多焉,作十三表。 五氣經天表第一...
《「內經」運氣表》清朝版-司天在泉左右間氣
司天在泉左右間氣表第四 六氣者,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之氣也。司天在上,在泉在下。歲半以上司天主之,歲半以下在泉主之。六年而一週遍,實三年而一環轉。故於六年見風火,而三年又見火風。於六年見火燥,而三年又見燥火。於六年見濕寒,而三年又見寒濕。遂以成風、熱、濕、火、燥、寒之六氣焉。間氣者,左右之道路。天...
《「內經」運氣表》清朝版-司天在泉勝復補瀉合
司天在泉勝復補瀉合表第十三 人謂《素問》為無方之書,余謂《素問》即有方之始。運氣七篇不名一藥,而六味之酸、苦、辛、甘、咸、淡,四氣之寒、熱、溫、涼,取以入各臟而分補瀉者,皆藥也,即皆方也。後人所賴,以知何味何氣治何等病者,蓋即此無方之書也。乃至今日而人皆曰此是古書,不治今病,於是而今人之所謂補非即古人所謂補矣,今人之所謂瀉非即古人所謂...
《傷寒治例》明朝版-衄喘渴嘔吐腹痛霍亂諸症
衄 傷寒衄者,積熱在表,或出口鼻,是謂下厥上竭。 發汗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脈證諦當,方可用是發散經中邪氣爾。衄家不可發汗,蓋慎之也。 解肌 脈浮,自汗,桂枝湯。 溫 許氏治少陰誤汗,衄血及臍中出,用姜附湯治本。 下 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而衄者,與小承氣下之。或涼膈加生地黃。 分利 衄而渴,心煩,飲則吐者,先五苓...
《傷寒治例》明朝版-盜汗頭痛咳逆腹脹滿諸症
自汗 多主衛,此衛氣不和,兼熱邪所幹也。太陽中暍,汗出惡寒,身熱而渴。汗出而濡,風濕自甚,皆邪干於衛氣,氣不能固於外,皮膚為之疏,而津液妄泄濈濈潤潤然出也。表虛汗後惡寒。表未解,惡風微惡寒。裡未和,汗出不惡寒,熱越,陽明發熱。 解肌 桂枝湯。 滲泄 渴者,五苓散。 補 自汗而小便數者,不可與桂枝,宜芍藥、甘草二物,或小建中諸方加耆,名...
《本草綱目別名錄》明朝版-草部下卷
本草綱目釋名 (有別名者錄之無別名者未錄) 草部(下) 鑿柄木(千椎草) 馬鞭(馬策) 梳篦(櫛) 蒲蓆(薦) 蒲扇(箑) 簟(𥳠篨 筍席 筕簹) 燈盞油(燈窩油) 燈盞(缸) 故木砧(百味 㭢幾) 車脂(車轂脂 轄脂 軸脂 缸膏) 飯籮(筐) 弊帚(篲) 蜂蜜(蜂糖 生岩石者名石蜜 石飴 岩蜜) 蜜蜂(蠟蜂 𧍙) 大黃蜂(黑色者名胡...
《本草綱目別名錄》明朝版-草部上中卷
本草綱目釋名 (有別名者錄之無別名者未錄) 草部(上) 甘草(蜜甘 美草 靈通 蜜草 蕗草 國老) 黃耆(黃耆 戴椹 白本 戴糝 芰草 王孫) 人參(人蓡 人銜 神草 地精 皺面還丹 黃參 鬼蓋 土精 海腴) 薺苨(菧苨 白麵根 苗石隱忍 甜桔梗 杏葉沙參) 桔梗(白藥 薺苨 梗草) 黃精(黃芝 菟竹 仙人餘糧 米餔 重樓 龍銜 戊己...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明朝版-刻馬玄臺先生引言
刻馬玄臺先生《內經靈樞注證發微》引 門人金一龍,(雲間庠生,原名丹。)睹《靈樞注證發微》書一旦告成,而浩然長嘆曰:嗟呼!自六經孔孟而下,百家子史,道經佛卷,孰書無注,何《靈樞》迄今五千餘年獨為未注之書哉!吾以為大義深奧,有志者稀,故寥寥未聞於後世也。奧稽黃帝與岐伯、鬼臾區等六臣間答,作為《內經》,內有《素問》八十一篇,《靈樞》八十一篇...
《本草綱目別名錄》明朝版-水火土金玉石部
本草綱目釋名 (有別名者錄之無別名者未錄) 水部 甘露(膏露 天酒 瑞露 神漿) 明水(方諸水) 夏冰(凌) 半天河(上池水) 醴泉(甘泉) 溫湯(溫泉 沸泉) 鹽膽水(滷水) 地漿(土漿) 熱湯(百沸湯 麻沸湯 太和湯) 生熟湯(陰陽水) 漿水(酸漿) 火部 火針(淬針 煨針 燒針) 土部 白堊(白善土 畫粉 白土粉) 土蜂窠(蠮螉...
《慈濟醫話》-卷二下篇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論《本、內》二經 看書須要神化,既不可泥於書,又不可隨意駁。《本、內》二經,尤難理會。吾對此二書,寧可慢講,使多幾人明白,不敢粗粗過去。二書講畢,他書自易領會。 學醫不可分門戶宜宗《本、內》二經 近日治病,有三大論:一、吐汗下之法;一、辛涼之法;一、理脾之法。主吐汗下者,謂邪中於人,不用斯法,邪無出路。主辛涼者...
《慈濟醫話》-卷二上篇
慈濟醫話(卷二 上篇)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圖 此圖乃總括初卦先後天卦而集其成也,太極可括兩儀,四象可括八卦,故太極與四象,共得五數。 太陽為乾兌。□太陽先,—陽後,故乾為陽;□少陰先,—陽後,故兌為陰。少阻為離震。□少陽先,—陽後,故離為陽;□太陰先,—陽後,故震為陰。少陽為糞坎。□太陽先,—陰後,故糞為陽;□少陰先,—陰後,故坎為陰...
《傷寒治例》明朝版-發熱惡風惡寒潮熱諸症
傷寒治例引 傷寒治例者,名醫劉翁之所著也。翁名純,字宗厚。其先淮南人,以事移關中,遂家焉。予晚生不及識翁,因企慕而訪求翁後,見其譜牒乃簪組裔也。翁為人博極群書,尤精醫道。厥考橘泉先生,受業丹溪之門,及翁繼之,醫道大行,家聲大著。遂以所學於父師者,為此書,蓋有以溯《素問》之源,撮仲景之旨。治傷寒者,循此而行,如射而中,獵而獲。足以起死回...
《懶園醫語》-卷二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懶園醫語(卷二)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浙江中醫專門學校學生記錄) 邵洧源問:昔者夫子答左生問十五絡云:陽絡陰絡即督脈任脈,考《難經·二十六難》云:「陽絡者,陽蹻之絡也,陰絡者,陰蹻之絡也」。豈陽蹻之絡,即督脈耶?陰蹻之絡即任脈耶?又考《靈樞·脈度篇》帝問蹻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伯答以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
《懶園醫語》-卷一答醫藥學校問
序 去歲曾將教室中問答付印,名曰《組織學翼義》,蓋因所問皆不出組織一科範圍之內也,此編所問各科俱有,並將友人所問附入,故名之曰「醫語」,其中論說雖多臆斷,然必擇前賢論說中之有合於經義者,乃略採西醫學說中之可資參考者,引以為答,不敢妄自立說以欺人。但古今醫書汗牛充棟,諸家論說聚訟紛壇,馬元臺哀秦、張、王、李、朱諸前賢之誤,而張介賓復哀其...
《景景醫話》-卷二醫談錄舊
醫談錄舊 〔陸晉笙弁言〕 閱舊小說家往往記載醫事,其間頗有中肯要處,因而掇拾,輯為一帙,茲者印鄙著《景景醫話》,以其相類也,故附編於後。 三焦有名無形辨 明·仁和薑蓉塘南《半村野人閒談》載蘇黃門《龍川志》云:彭山有隱者,通古醫術,與世諸醫所用法不同,人莫知之。單驟從之學,盡得其術,遂以醫名於世。治平中,予與驤遇干廣都,論古今術同異,驟...
《景景醫話》-卷一醫話
序 歲在癸丑,懸壺滬讀,余君伯陶創立《醫報》,索稿甚急,操觚以應,名曰「醫話」,聊資談助。甲寅初春,復入政界,僅此五期,積帙無幾,嗣復續記,亦極寥寥,而我友朋,索抄日眾,爰付梓民,藉以贈人,本非專門,自維譾陋,就正有道,匡予不逮,幸甚盼甚。 古吳 晉笙陸錦燧志 景景醫話 腸癰 族侄欽文,號佩珊,其高祖自蘇遷常,惕身叔名爾昭之孫也,赴日...
《里中醫案》-各醫案卷二
已下四方醫案 吳文邃真熱假寒 新安吳文邃,眩暈者三載,戰慄惡寒,五月而向火。數妾擁居帷帳,屢服薑、桂,千里延余。予謂脈浮之細小,沉而堅搏,是鬱火內伏,不得宣越也。用山梔三錢,黃連二錢,黃柏一錢五分,柴胡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五片,乘熱亟飲之。移時而惡寒稍減,再劑而輟去火爐,逾月而起。更以六味丸、知、柏,用人參湯送下,兩月全安。余知此病者...
《里中醫案》-序及各醫案卷一
序 蓋聞萬變而不可拘者,命曰病機;一定而不可易者,命曰方藥。若夫膠一定之方以應無窮之變,未有見其或可者也。故曰:用古方治今病,譬猶拆舊料改新房,不再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余以方藥起沉疴,蓋比比也,而不至於陰陽逆用,虛實倒施者,誠有見於病狀萬殊,剎那生死,不敢不窮源而治也。而源於何窮,不過以色合脈,以脈合症,以症合問,謹持四者,互而求之...
《伏邪新書》清朝版-伏邪之伏濕伏暑伏熱
伏濕 其人面色黃白惟天庭兩太陽微暗鼻有油垢皮膚潤澤舌質淡邊如鋸齒苔無正色黃白灰雜相混其脈緩弱沉取則滑利喜食香 脆惡飲(兼熱脈則緩木化熱則脈數兼寒脈則弦遲沉寒則遲細如屋漏)體重神困此伏濕常見之象也 濕邪伏於兩太陰者寒熱往來如瘧又似虛癆午後熱甚綿綿不已或微咳或不咳口淡舌白滑苔薄胸悶飲入輒脹食不消腹脹或自利溏瀉小便不爽脈右關寸緩藿香正氣丸主...
《伏邪新書》清朝版-伏邪之伏燥伏寒伏風
序 伏邪為病前人有特筆暢明言之凡近世醫生所謂調理本症是也以其病持久而徐變動不速奏效不易故也其實內有伏邪為病者十居六七其□□自生之病不兼內伏六淫者十僅三四前人未嘗分別著書立說以故伏□□本臟生病皆所混雜不分而總以調理本症目之以金匱與和劑局方等之古法治之僅按其外面自現症候名目用方按圖索驥有效有有效總未得究其病根之法分別用方在本臟自生之病或有...
《不謝方一卷》清朝版-小傷風等諸方
不謝方一卷 風寒溫散 此即俗所稱小傷風也。其冬月正傷寒須用桂、麻、青龍者,不在此例。切忌早用寒涼。 防風 荊芥穗 紫蘇葉 姜半夏 廣陳皮 枳殼 苦桔梗 炙甘草 加生薑(去皮) 頭痛甚加藁本、蔓荊子。 風熱涼散 此即風溫之輕者。凡羌、獨、柴、前、芎、芷、升、葛,隨證可加。病與風寒無大異,獨不得用桂、麻。 防風 荊芥 蘇薄荷 霜桑葉 淡竹...
《脈學類編》宋朝版-自序
《四言舉要類編》自序 蓋夫《四言舉要》,出於月池翁,而其論原於崔真人,此推明《內經》一脈十變之法也。明五臟之平脈,分四季之時脈,通二十八之體狀,別奇經八脈交加中外之理。可謂脈法盡之矣。《脈要精微論》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趙王曰:神存於心手之間,蓋其難也。易氏曰:九竅皆見於外者,觀其證之變,而有通塞之二候。九臟皆藏於內者,察其脈之動靜...
《脈學類編》宋朝版-各脈象及其陰陽
洪脈(陽) (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素問》,來大去長通真子。) 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素問》謂之大,亦曰鉤。滑氏曰:來盛去衰,如鉤之曲,上而復下,應血脈來去之象,像萬物敷布下垂之狀。 《體狀詩》: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詩》: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
《脈學類編》宋朝版-切脈論證
切脈論證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數脈相兼,則見諸證。 (總結上文下切脈論證。) 浮脈主表,裡必不足,有力風熱,無力血弱。 (浮脈屬陽故主表,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而有力者則為風熱,浮而無力者是血虛也。) 浮遲風虛。 (浮遲屬陰,一息三至,浮遲兼見,風虛之候也。) 浮數風熱。 (數脈屬陽,一息六至,浮數兼見,風熱之候也。) 浮緊風寒。 (...
《脈學類編》宋朝版-脈學類編舉要
考證諸書目 黃帝素問 崔真人脈訣 孫真人千金方論 扁鵲難經 劉宗厚論證 李東垣醫學發明 華佗脈經 陳無擇論經 通真子脈要新括 金匱方論 朱丹溪論證 黎文濤決脈精要 張氏類經 楊仁齋脈論 張仲景傷寒論注 得效方論 王叔和脈經 戴同父脈訣刊誤 巢氏病源 潘碩甫論脈 太倉公生死祕要 聖濟經解 靈樞經 柳氏論證 脈學類編 類編名義:類編者,合...
《「內經」運氣病釋》清朝版-附遺篇病釋一卷
附:《內經》遺篇病釋一卷 《內經》遺篇小引 《素問》不見「疫」字,以「刺法」、「本病」二篇之遺也。「六元正紀」初、終之氣有病溫癘者,固即《內經》之論疫。然疫之一字,則獨見於「刺法」、「本病」論中。自二篇之遺,而疫字遂不見於《內經》。後人之不識何病是疫,且競以溫熱病為疫者,蓋即因此二篇之遺故耳。余於運氣之病既逐篇盡釋之,而以此二篇所論五...
《「內經」運氣病釋》清朝版-陳無擇「三因方」之二
《內經》運氣病釋九 陳無擇《三因方》敷和湯 病見前《六元篇》,今不再出。 此以巳亥十年,厥陰司天,少陽在泉,風燥火熱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半夏 茯苓 酸棗仁(生) 甘草(炙) 五味子 乾薑(炮) 枳實 青皮 訶子 大棗 初之氣,陽明加臨厥陰,本方加牛蒡子。 二之氣,太陽加臨少陰,本方加麥冬、山藥。 三之氣,厥陰加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