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傳統的養生智慧:茄子配薑

   
茄子,在現代醫學中僅為蔬菜,食材也,非藥。然於中醫,茄子亦可入藥,故有食療之說,皇帝亦有食醫。此觀念名曰「藥食同源」,日本稱「醫食同源」,大同小異。

茄子成份與功效的關係

然而,為何食材可成中醫之藥?在中醫眼中,萬物皆可為藥,因其藥理所涉層面不同。現代營養學研究茄子,僅析其營養成份。如每100克茄子含熱量25大卡、碳水化合物5.3克、膳食纖維2.7克;礦物質有鉀221毫克、鈣16毫克、磷29毫克、鎂15毫克等;維生素B、C,5毫克;維生素P,85.7毫克,云云。這些成分皆茄子所具備,然無人敢斷言其養分僅此。

茄子能自生此等成分,因其生命特性使然。設若將養分堆積,豈能成茄子?其功效亦不可同日而語。茄子與其成分有別。中醫多關注茄子之藥理,如《本草綱目》記載,茄子能活血散瘀、止痛、消腫、寬腸。《滇南本草》亦載其有散血、解毒、止乳痛、消腫、寬腸等效。但其功效何來?

重在「性味歸經」之藥理。此理根於中醫治病從人體「經絡」之氣機。茄子性寒,屬陰性能量。陰陽為宇宙、生命、萬物運行之基本能量。茄子味甘,屬土,入脾、胃、大腸經,調脾胃大腸功能。

茄子配,調和陰陽的養生智慧

然茄子性寒,脾胃虛寒、陽氣不足、陰性體質者當慎食。夏季食茄子,清熱解暑,對大便祕結、痔瘡出血、濕熱人尤宜。日本東洋醫學會中醫師甄立學言,傳統中醫不僅告訴食物藥用價值,亦告避其弊:「女性陰性體質,不宜常食寒涼食物。」脾胃虛弱、易腹瀉者少食;術前勿食茄,否則麻醉劑難分解,延病人甦醒,影響康復。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言:「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滇南本草》言:「茄味甘淡,性寒,多食發癰、瘡疥肚疼下痢;婦多食傷子宮。」

茄子配薑溫中散寒。日本人食茄喜用薑;中國人愛放薑、大蒜、花椒等香辛料,因多數香辛料為溫熱性,能去寒性,中和人體能量,達陰陽平衡。放香辛料做茄子之典型菜餚即四川麻婆茄子。但麻婆茄子辣度高,需視體質食用。

四川水寒,人需常食去寒香辛料驅寒,故成此料理特色。薑與茄子皆入脾胃經,薑性溫,有溫中散寒之效,可調和茄子寒性。寒性體質者食茄,可配少許薑,調和陰陽,方得健康,趨利避害。飲食料理中,亦體現東方古老的養生智慧:「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平衡之道理。

推薦文章